近些年,新车的智能网联程度明显加深,这与数码科技和互联网企业入局关系密切。然而,这些公司的介入,也带来了一些乱象。例如,新车发布会的话术也越来越夸张、很多此前对汽车没兴趣的数码迷,如今成了新车主。网上还有很多演示智能驾驶的视频,司机开车不扶方向盘,甚至人在后排睡觉。
近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《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、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与技术指南》(以下简称“指南”)。这份文件涵盖了很多内容,本文挑选其中关于智能网联汽车营销宣传,以及产品安全设计两方面内容聊聊。
规范营销宣传行为虽然不能说全都如此,但长期以来,“忽悠”在营销中可谓大行其道。说白了就是先凭空画出一张大饼,至于怎么烙这张饼、能不能端上桌,大抵就是“以后再说吧”。
而现在,指南针对营销宣传做出了一些要求,车企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自动化等级、系统能力、系统边界等信息,不能夸大,要确保消费者可以正确理解和使用。
近些年,诸如“XX万以内最好”、“超级算力”、“行业标杆”等话术,成了车圈的热词。一些对汽车和交通并不了解的人,听着这些宣传口号欢呼雀跃,却不关心作为车辆本质核心的行驶水平,更不会知晓所谓智能功能在什么工况下不适用。这导致大量不谨慎的操作,甚至还有人将之发布到网上,引起更多误导。
工信部这份指南的出台,给出了具有政策属性的专业建议,给车企的宣传和营销行为划定了一个框架。
加强产品安全设计由于营销宣传说得“天花乱坠”,很多消费者把智能化功能作为选车的首要参考,并且在用车时完全信任这些科技配置。这也造成前文讲到的那些让车辆自行行驶,车主去后排或者把座椅放平休息,甚至盖被睡觉的情况。此次新发的指南要求,企业要对生产的搭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,明确安全概念,确保安全目标实现,并采取相应设计。
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,就是要对司机脱离驾驶任务的行为进行管控,以及在触达系统边界时,必须给出合理的时间,让司机有采取措施的余地。
指南提出的要求,就是让车辆系统提醒司机,不可脱离操控车辆,任由车辆智能系统完全自动行驶;以及在智能驾驶系统达到临界条件时发出提示。这将让司机保持对车辆的控制,有助于减少道路事故隐患。
写在最后车主要明确一件事:当前,关系到车辆行驶的智能应用,主要目的还是减轻驾驶员疲劳、避免发生猛烈碰撞等,绝不是让司机“大撒把”。对于智能汽车产品配置和商家的描述,大家更是要理性看待。毕竟,当你想买车的时候,对接你的是车企营销部;可当你买完车,把驾驶辅助当自动驾驶用,出了事故,想找车企讨说法,那对接你的就变成了车企法务部。